家庭医生在线:用“媒体”撬动移动医疗
2015-07-21 20:26: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论:0 点击:
至此,家庭医生在线的健康管理业务基本稳定,郑文艺上周对南都记者表示,计划自建社区全科医院,提供体检和医疗服务。对此,专注移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汤国平称,“家庭医生在线轻资产挺好的,自建体检中心模式变重,看看民营体检机构,有哪家活得十分好的?”
热问式问诊
郑文艺2005年接手《家庭医生》杂志,3年后转型互联网,然后又相继增加手机网、APP,在医疗健康这个垂直领域,可谓每一个阶段的新兴载体都没有错过。
我们是在PC端的基础上嫁接手机网和A PP,三个媒体属性和健康服务属性都很强,又以后两者更侧重服务。他向南都记者分析,业内普遍偏重于对APP的宣传,对手机网则多有忽视,但从家庭医生在线的数据反馈来看,手机网发展迅猛,其IP量可直接对应A PP的活跃用户量,两者有着相同的用户价值,既然都能带来流量,何不齐头并进。
以新增板块“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为例,三个平台数据同步,有关健康的网上热问,均由专家给出专业解答,供用户查阅。
为什么选择做问答数据库,而不是时下流行的轻问诊呢?郑文艺反问:“若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医生就得不停地回答,内容又相差无几,岂不是一种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在他看来,名医时间宝贵,很少会直接参与轻问诊平台的解答,那愿意配合的只有普通医生,可对于他们的答复用户又不见得会信服;既然如此,不如预先提供常见问题的权威答案,用户有疑问先查阅,得到满意答案就不需要再问了。为了做到“权威”,他们收集的答案都来自副教授以上的医生,而在数量方面,目前已经有超过3万个问题,接下来还将增加至10万个。
但再全的热问库也难免有漏网之鱼,何况不少网民没有查阅的习惯,喜欢一上来就提问,因此家庭医生在线也开辟了免费的线上咨询。像其他轻问诊A P P那样,平台补贴医生提供服务。对此,郑文艺说,两种模式相互不能取代,现阶段都会发展。
媒体“笼络”名医
在家庭医生在线的“找好医生”板块,南都记者看到,平台罗列了来自全国的众多主任级医生的简介,但如果想进一步预约,需跳转到电话申请界面,由平台代为安排,这跟时下众多移动医疗A PP让用户直接预约医生的做法大不相同。
对此,郑文艺摇摇头:“专家都是大忙人,真有那么容易加号大家就不会抱怨求医难了。”所以对于家庭医生在线,预约专家这个环节还是他们做主导,综合患者的需求和病情推荐合适的专家;如果患者指定某位医生,只能尽量跟对方协调时间,但不保证能预约到,不过即使约不上也能推荐其他同等水平的医生,并且平台会有专人全程陪诊。
“现在每天通过口碑传播找到我来找好医生的,基本上是应接不暇。”郑文艺在资源方面尤其自信,他告诉南都记者,“家庭医生”品牌经营30多年,跟医院、医生关系紧密,广东的三家医院基本上都跟他们的编辑部建立了通讯员关系。近年组建了以钟南山等10位院士、国医大师为首的近百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又成立由300多位副高以上一线临床专家组成的医学委员会。
不过,家庭医生在线的资源更多集中在广东本地,那到了省外怎么办呢?
郑文艺的策略是,借助自身的媒体属性,用“好医生评选”跟当地优秀医生建立关系。事实上,他们在今年3月已经办过了一届“羊城好医生”,400多名医生入选,现在只不过把这一做法复制到其他地方。他向南都记者分析,办一个活动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当地几百名优秀医生,比起同行每个城市派2-3个人去走访医生的做法,显然更有效率。
谋落地线下
家庭医生在线的专家预约,其实是其“健康管理服务”的一个环节,其他的诸如健康体检、到检后找好医生、慢病管理等一系列服务,都已能够提供。郑文艺分析,健康垂直网站不能光提供信息,也不能只倚赖“二次销售”的广告收入,因此他们早在五六年前就涉足健康管理服务,当时只是一个部门,后来又专门成立子公司运营。
他告诉南都记者,通过销售团队上门拜访或者参加竞标的方式,他们获取了招商银行、广发证券、美的集团、金山软件等一批大企业客户。这些企业的员工成为注册会员并建立健康档案以后,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可随时跟平台联系。
至此,家庭医生在线的健康管理业务基本稳定,但郑文艺并不满足,计划自建社区医院和体检机构,直接向用户提供体检和医疗服务。
为什么要放弃原本的轻资产模式呢?他解释,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需求倒逼,以某一大企业客户为例,今年通过家庭医生在线来安排的体检人员近5000人,把合作体检机构2个月的时间全部订满,这还不包括其他客户需求;既然健康管理客户足够多,拥有自己的体检机构也就成为一个选择。在他看来,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利好,家庭医生在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这看似跟前段时间多家移动医疗机构自建线下诊所的思路如出一辙,但郑文艺认为,如果平台原本只有线上业务,没有专业的线下业务团队,没有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的基础,还是要慎重为妙。
做热问数据库,其实就是我们以前说的百科医生,通过关键字输入就能查询疾病信息。这是智能化程序,始终不能代替医生,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个性化的,有些甚至比较复杂,还是要跟医生在线沟通才行,所以家庭医生在线也是增加了即问即答作为补充,让用户多一个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在咨询医生之前,已经网上百度很多关于诊断、鉴别的信息,再找医生就会问得很详细,换言之,用户变苛刻了。很多医生之所以不愿意回答,就是担心在对初诊病人不了解的情况下,一旦回答错误很容易被举证。总的来看,在线问诊目前业内没有太多突破,除非是复诊咨询,医生对病人的情况很了解,那么对方提供资料以后,可以根据病情变化给出明确的诊断意见。
至于找医生环节,如果是由平台安排预约,那病人的钱是先给到平台,而不是直接给到医生,我了解的情况是,病人可能不太愿意。我更看好让医患双方直接互动,收费多少由医生自己定,病人可以在上面选择医生,看对方哪个时间段空闲,先把钱通过平台付了,医生如果接收了说明可以加号,不收即不能加号,过一段时间钱自动就退回来,像微信红包一样。医生虽然都很忙,但加号的大部分都是复诊病人的话,基本上都会愿意加号。
健康管理服务也是现在很多移动医疗平台的发力点,但自建体检中心或者诊所的话模式很重。家庭医生在线原来轻资产挺好的,为什么要走回头路呢?看看民营体检机构,有哪家活得十分好?他们要投入房租、设备、人员,而三甲医院体检中心除了场地基本不用怎么花钱,两者怎么比拼得过?即使本身有客源,但前期肯定要大量烧钱,想赚钱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