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商业保险、移动医疗的崛起,正在形成闭环
2015-04-20 10:58:1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 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由电子病历和公共卫生信息组成,最为核心的还是电子病历的数据。 居民健康档案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医院和健康问题摘要、以及主要卫生服务记录, 实现全民健康数据的存储和医疗机构之间数据的交换和流通。

中国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较低。综合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目前所处的水平, 4 级以上标准的较高级别医疗信息化支持的覆盖面很低。 5 级以上电子病历医院需要投入 1000 万以上, 4 级需投入 800 万左右。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 8 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局部的要求和整体信息系统的要求。

(三)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处于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 80 年代初至 2003 年,这一时期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型医疗机构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医疗机构自筹资金、按照各自原有的工作流程设计信息化软件,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
第二阶段为 2003 年抗击非典后至医改前,这一时期是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国家加大公共卫生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建立了卫生应急指挥、卫生统计、妇幼卫生保健、新农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对提高相关业务的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为 2009 年深化医改工作启动以来,这一时期是卫生信息化全面开展、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法制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化人才队伍得到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卫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惠民利民方面的效果已经显现。

二、借新医改之势,打通医疗大数据具备基础
医疗信息化作为支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之一,在近年来医改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国务院医改办对医疗信息化的建设规划越来越明确。
通过比较近几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通知,
12 年只是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大项工作中提及了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
13 年开始在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中单独提出了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工作。
14 年医改办文件中对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具体更细化的要求,如明确提到 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在 15 个省份、 45 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