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微糖”布局糖尿病干预管控
2016-12-27 09:58: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日,移动医疗管理服务商微糖联合平安健康险推出了糖尿病并发症保险产品——平安控糖保。
具体而言,这款产品涵盖3大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住院责任,以及失明、截肢、肾衰竭等7大慢性并发症诊疗费用。保障金额达5-10万元。
微糖负责人表示,这款产品的更大价值,在于双方都拿出各自的业务优势进行跨界合作,比如微糖向投保人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全程血糖及健康指标管理服务,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全程干预管控,以此降低发病几率;而平安健康险则借助自身大数据分析与风控模型,将医保目录外的降糖药、仪器耗材均纳入理赔报销范围,进一步降低患者医疗开支压力。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形势相当严峻。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及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糖尿病人患病率11.6%,达1.14亿,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高于90%,超过1亿人。另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中,35岁以上成人患病率达17.65%,据推算,全市约有200万糖尿病患者,疾病负担严重。
与此对应的是,当前糖尿病治疗依然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由于疾病干预管控不达标,易引发并发症,包括神经病变、高血压、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心脏病、下肢血管疾病等,其中,神经损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还有20%-40%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约35%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然而,市场也没有真正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医疗健康保险计划。一是参保限制较多,如保险公司核保条件高,吸烟、特殊职业等患者无法参保;二是保险保障与需求并不匹配,如常见急性并发症不包括日常降糖药、耗材开支的理赔报销;三是服务与效果难以匹配,未做到专业有效的随访及时管控干预,降低并发病发病率,导致保险公司理赔压力骤增,不愿涉足这类保险产品研发。
“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还担心有些医院一听说患者拥有健康险或商业医疗险时,就会采取过度医疗方式增加医疗费用,令各家健康险公司医疗赔付率与赔付额居高不下,难以实现盈利。”一位保险公司人士直言,若保险公司与专业移动医疗管理机构开展跨界合作,就能通过后者时时掌握投保人最新医疗进展与医疗费用开支,采取某些措施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医疗支出(进而降低理赔额),就有机会实现承保盈利,推动健康险产品从粗放式的承保-患病理赔模式,向精细化的医疗管理-理赔转变。
“这既是糖尿病治疗管理的痛点,也是很好的市场切入点。”微糖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目前微糖团队会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套餐”,包括专科医生提供治疗方案;教育护士提供糖尿病教育及进行日常随访、疾病困惑解答;营养师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制定运动计划,从药物治疗、科普教育、生活方式干预等。
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全程管控干预的糖尿病治疗方式,让平安健康险看到控费理赔的巨大空间,得以促成双方的跨界合作,而且通过大数据分析,双方发现还有相当部分理赔开支预算能节省下来,用于日常降糖药、血糖试纸购买等耗材开支的理赔报销,扩大理赔范围。
目前,经过大数据分析与风险引擎模型测试,微糖能够为糖尿病患者计算5年内出现冠心病、中风、心脏衰竭及肾衰竭的严重并发症风险,面向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的线下评估服务,包括全面的并发症风险检测等。
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这也是移动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实现跨界合作的主要操作模式,即保险公司通过移动医疗机构的全程治疗管理降低发病率与理赔额度,实现业务盈利;而移动医疗机构则能从保费收入收取一部分费用,支撑其全程治疗管理的开支与自身业务收入成长;患者则通过发病率降低,能以较低保费换取更多保险理赔保障。
“要实现三赢,关键还在于这类产品必须拥有较高的规模效应,否则基于保险理赔的杠杆效应,保险公司同样会面临入不敷出的承保亏损,而移动医疗机构也没有足够收入保障其全程管理的品质。”上述保险业内人士指出。
上一篇:互联网医院有望破题移动医疗盈利
下一篇:医疗设备牵手物联网,要走一条怎样的升级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