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冯唐:关于2015年的医疗,我想说十句话》
2016-01-15 15:14: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会后,十句话被各大医疗健康门户争相转载。从业者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十句话揭露了我国自传统医疗产业乃至新兴移动医疗产业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痛点。
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 Data发布的《2015年移动医疗行业数据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4月,我国各类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到2000多款,但是绝大部分APP在内容和功能方面大同小异。其主要集中在预约挂号、问诊咨询、资讯文献、医药服务等几类。其中预约挂号类APP占APP总数的31.3%,问诊咨询类APP占30.3%,资讯文献类APP占16.2%,医药服务类APP占12.1%。市场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消费者难以辨别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移动医疗APP在消费者端下载和使用量都较小。
关于冯唐先生的十句话是否也适用于移动医疗领域,如何适用于移动医疗领域,记者邀请到著名O2O医疗服务品牌“传太医”CEO苑光波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度解读。
1.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质量、有服务” 的医疗在中国不存在,即使是在北、上、广、深。
如上所述,当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APP预约主要包括,挂号、问诊咨询、资讯文献、医药服务等几类。这其中,挂号类软件仅仅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端口,将现存的看诊资格通过用户下单行为预分配给下单用户使用,但不对诸如临时停诊等特殊、突发情况负责,更不涉及看诊环节。服务、陪诊类APP更像跑腿软件,只解决在院就诊环节中的出力部分,无法对用户提供有质量的诸如:就诊小结类医疗相关帮助。信息类则犹如水中花镜中月,到院接受诊疗,不仅仅是种习惯,也是对自身健康情况负责的体现。
传太医APP的定位独立于已知移动医疗APP分类之外,致力于解决现存移动医疗APP想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痛点。“传太医”是一个医疗服务品牌,是为用户提供看诊服务的主体。换而言之,即便遇停诊等特殊情况,预约看诊的用户仍然是传太医的用户,由传太医提供整套退改签方案,务必保证用户见到希望预约的专家。
这只是服务的开始,更多的服务产生在到院就诊环节。传太医通过设置客服、MRC、MSS、医生助理等职位,为用户提供分诊、导诊、陪诊、就诊小结等几乎覆盖全部医疗相关环节的服务。
传太医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就医功能和完美的就医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在4月份上线至今,平均每天服务的上百位用户中,70%的用户来自于口碑传播。
2. 中国医疗目前问题的根源是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90%的床位、手术、高级医疗人才等由政府医院管控。政府行政化管控医院的诸多核心方面:准入、规划、事业编、评级、班子成员、科研经费、医保、定价等。
公立三级医院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像巨头化、黑洞效应的一个情况,它不仅把今天中国90%的好医生囊获在自己的旗下,还把未来的好医生也囊获在自己旗下。举例来说,上海儿科较强的医院只有三家半,其中三家来自于交大系统,另外半家来自于复旦系统。近乎所有医院都跟大学联办,每一个医学生整个的职业生涯从大学里开始,在大学系统里结束,评职称,晋升,几乎全部都在这套体系中。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好医生依然会在大医院就职,因为从教育体系开始,好医生资源的产生已经被大医院垄断。上面描述的是现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如何直面现状,改善现状,则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传太医看来,中国医疗资源已经形成了超强的动力核心——诸多大型三甲医院——缺少的是传动轴、润滑剂等周边系统。
由此,传太医提出了“专家诊断,分工治疗”的服务方针,以医疗资源现实集中的三甲医生为服务核心,让医生只做一件事:看病。而医疗服务所需的其他部分都由传太医的服务团队来补全。
传太医的理想是:在不“颠覆”现有体制的情况下,通过引入增量的资本、人力资源和创新组织形式,补全中国医疗服务缺失的环节。
3. 政府对于医院的行政化管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政策、法规很难统一,效率、效能很难提升。
医疗产业现状剪不断理还乱,行业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错综复杂的体系,这套体系并不是某些企业融了些钱就可以轻易颠覆。一场热闹过后细瞧,也不过是桌上又多一位食客而已。
每当谈到医疗效率低的话题,大家立刻想到的便是一二级医院门可罗雀,三级医院摩肩擦踵。“让更多的人去一二级医院就诊”是一个看似无比正确的解决方案,但重点在于如何实现。中国患者有三个特点,急迫式治疗心态、孤注式治疗精神和专家迷信态度。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种趋势是和“求生”本能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拦。只有患者真正相信自己在一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可以得到更合适的治疗的时候,分级诊疗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传太医要做当今医疗行业的传动轴、润滑剂,把中国强大的医疗服务核心能力更高效的输送给更多人,并在传递的过程中将体验做到最好。
4. 政府对于医疗的投入(GDP5%)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GDP 10%)。
政府医疗投入的逐步升级是必然趋势,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行业的机遇。但医疗投入的增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医疗投入的增加也不会是通过原有的渠道增加预算数字这么简单,中国医疗需要更多的“投入点”。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否赶上这一轮机会是目前传太医关注的焦点,并不想危言耸听,但如果没有几家踏踏实实做医疗服务的公司崛起的话,我们在十年后面对的将是一个规模比今天大一倍、平均医疗消费更高、然而医疗服务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的医疗市场。
传太医希望在这一轮机会中,用最高效的方式,将中国的就诊体验改头换面,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5. 医疗至今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科技的进步没有在根本上减少它的复杂性。医疗涉及患者、医生、医院、药企、保险(5P,patient、physisian、provider、pharmaceutical company、payer),我们还无法简单地完成对于疾病的诊治。
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时,蒸汽机的原型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和无数的衍生试验品。医疗服务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的进步也需要积累和酝酿。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是“医患之间素昧平生,初次见面后在三分钟内完成问诊、诊断、开药”。所有人都知道痛点在这里,但直接建构一个基于“远程问诊”“大数据”或者其他超前概念的模式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并没有真正解决痛点,甚至可以说是离题万里。患者的认同度和信任本就是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太医相信,既然是服务业就一定要从受众角度出发,遵从受众的使用习惯并直接的改善受众痛点。
6. 医疗至今还是一个种树的行业,不是一个种草的行业。如果过分强调挣快钱,很容易走向歧途。
传太医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具备着使命感,这个公司真的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盈利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传太医除天使轮投资外,引入的都是战略投资,是有共同理想与情怀的资本。短视的资本对医疗事业来说甚至是有毒的。
7. 因为医疗的复杂性、长周期性,在医疗改革中只允许做增量、不允许做存量,医疗改革必然非常艰难。
传太医的核心逻辑是:做医生工作室帮医生看病,实现“专家诊断,分工治疗”的高效分工,从而实现医疗服务生产力的“增量市场”。增量是如今这团乱麻的一缕新风,传太医希望通过切开的这个小小的出口,建构一个自洽的体系,再将该体系逐步扩大。
增量市场的锋利已经初现,传太医以自身很小的体量建立了大量的企业合作,联合保险公司开发出联名新险种,这一切都说明做增量才是今天谈“改革”的正路。
8. 医疗不是一个纯粹的生意。纯粹为了挣钱,特别是纯粹为了挣快钱,很容易走向歧途。
这句和第六条一样。重要的事情说两次。
9. 医疗毕竟还是一个十万亿级的生意。市场看不见的手尽管不完美,但是还是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认为中国医疗可以由政府按纯公益的方式管理,不现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行业都将规律交给了市场无形的手,虽然我们从小就学到资本具有盲目性、逐利性,但同时资本还具有无孔不入的可达性。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更加需要引入市场规律,让这只无形的、无孔不入的、无时不在的手调节供需。
传太医呼吁,尊重医生服务的真实价值,将应得的价值还给医疗服务的核心环节。
10. 期望人性可以无止境地被改造,不现实。医护人员也是人。任何改革,如果拿回家的实际收入长期明显少于改革前,改革很难成功。废除以药养医不难,难在废除之后,以什么养医?
传太医的实践本身就是在回答药不养医谁养医的问题。
医生本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看病——即可赚取体面地收入,大幅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才对。但现状是医生需要去飞刀、去讲课、去体制外获得收入,在体制内求名才能生存。可以说,今天在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医”真的都是多面手、全能斗士。成为医生的道路太艰难、太漫长。
传太医的愿景是让医生踏实回归本职,收入阳光化的同时还有时间像正常人一样有生活。现在传太医的事业只能算刚刚开始,距离愿景还很远,但我们一定会坚持到底。
不光要“养”,还要“育”。
传太医将自己定义为“帮医生看病”的公司,我们给医生提供的服务除了回归市场规律的劳动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专家诊断,分工治疗”的新型组织形式,注资为医生配备自己的工作团队,将低价值重复劳动从医生的时间表中剥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