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深度:互联网医院能是移动医疗的救命稻草吗?
2016-01-15 14:35:06 来源:艾美仕 评论:0 点击: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移动医疗已经进入了下半场的竞争,但是,如果找不到盈利模式,无论获得多少融资都难逃油尽灯枯的命运。
最近,互联网企业倒闭的消息纷至沓来,移动医疗企业虽然暂时无生存之忧,但是盈利模式依然是移动医疗最大的硬伤。
无论如何,互联网医院似乎成为移动医疗努力开发的盈利模式。移动医疗企业探索了一大圈,最终才愿意面对一个现实,在这个行业里,医疗机构虽然不是回报最高的,但却是最稳定的盈利模式。
是医院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院
其实互联网医院的概念还只是概念而已,这与之前的丁香诊所、春雨诊所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当移动医疗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互联网医院这个概念让我们困惑,到底是:医院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院?
这种讨论并非文字游戏,如果是医院互联网,本质的模式依然是医院,互联网对于医院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工具。
而如果是互联网医院,那是完全线上互联网空间中的医院,在落地过程中,除了移动联网终端设备,其他完全虚拟化。
而眼下,互联网移动医疗在互联网上转了一圈之后,顿时变得医院互联网化了,即移动医疗从本质上的医疗变革者,变成医院本身的互联网工具。
至于互联网应该如何颠覆医疗行业,我们暂且不论,如果真的效仿乌镇互联网医院那样,建立一个摆满屏幕的互联网诊所,那基本上就是走了“莆田系”的道路。
互联网医疗企业如果建立实体的诊所,那么等于宣告他们放弃了互联网,而愿意成为医院,而一旦成为医院,他们等于变成了民营医院的运营者。
虽然移动医疗的操盘者强调他们是轻资产的模式,不可否认,互联网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轻资产,但是,这与当初莆田系那种从承包科室起家的轻资产性质,区别不大。
例如,如果一家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像乌镇那样的模式,完全靠兼职的公立医院医生,他们也无法保证给患者比公立医院更好的服务。最终,这种互联网医院最终因为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而遭遇失败。
如果他们能够招聘到足够的医生,那他们最终就变成了重资产的民营医院集团,那与移动医疗的初衷真的就差得十万八千里了。
流量之痛,下一步该怎么走?
移动医疗为何会选择走这样一条路,其本质在于,仅关注医疗领域,并不能帮助移动医疗公司积累足够的流量,从而拥有一定的流量分配权。
但是,仅仅依靠服务于患者和医生,是无法解决互联网医疗的流量之痛。毕竟,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的都是年轻人,而在医院花费最多的都是老年人。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是在病死之前花出最大的一笔医疗支出,互联网医疗等于打算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因此,在医疗这种消费行为中,如果没有保险公司的支持,那么移动医疗企业就没有一个合适的买单方。
例如患者,患者只是需要找到医院,找到满意的医生给自己治病,至于什么途径,并没有患者深究过,移动医疗想要赚这些患者的钱,恐怕很难,甚至移动医疗未必能比有号贩子好使。
对于医院来说,移动医疗可有可无,协和医院已经试水自己开发移动医疗APP提供挂号服务了,何必再用挂号类网站呢?
虽然移动医疗从医院、医生、患者的角度出发,但是,最终却发现这些根本不是买单方。
从国外的经验看,移动医疗最终的买单方是保险公司,移动医疗获得大规模流量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药,而是掌握医生和患者的行为,例如,大量医生的注册已经使得一些移动医疗公司开始意识到,通过分析医生的行为,其实可以了解医疗机构的处方行为。
而这种处方行为的代表性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比如,10万个感冒病人看病,看看副高职称的医生如何诊疗,主治医师如何诊疗等,通过数据模型,找到正态分布,也就找到了不合理的诊疗单。
在中国,其实已经不愁买单者,例如在杭州,海虹控股就负责当地的处方审核,而杭州的医保部门就愿意为这样的服务来买单。
作为互联网企业,无论从事医疗还是其他,最本质的价值都是流量和数据,而当流量尚且不能直接转化为现金收益时,那么数据就是随时可以变现的资源,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只是盲目地往线下延伸,就会走入歧途,因为无论任何产业,只要走向线下,就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以及漫长的回报周期。
上一篇:私人医生,移动医疗圈服务战争打响?
下一篇:10大关键词看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