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移不动 领域大佬怎么看
2015-12-01 17:58: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移动医疗的未来到底将如何发展,“新医疗新生态”的蓝图又将如何规划,或许我们可以从第六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的会场上,在各位医疗创新领域大佬的精彩演讲中寻得方向。
移动医疗就是把东西都搬到手机上?
说到移动医疗,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手机上的各类健康App,或是各种可穿戴设备,但医生、患者各在两端的健康App显然不能帮助医生获取医生所需要的准确的诊断信息,就像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所说,有患者在手机上问他头晕怎么办,曾经是神经内科医生的他可不敢随便回答这个问题。而对于品种繁多的可穿戴设备,“即将成为戴三块表的人”的李天天表示,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和医疗离得比较远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可穿戴设备多数提供的是运动和健身的信息,李天天表示这些不是对于医疗“有意义的数据”,而真正有意义的数据应该是“有临床价值,实时采集,并且具有连续性的”。
在论坛上,李天天也向大家展示了多款最新的移动医疗设备:可测心电的手机壳,iHealth的血糖仪,ScanaduScaut可测心电、血氧、脉搏等多项数据的小型“UFO”……这些智能的可穿戴设备确实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数据,但李天天还是表示,“其实有很多数据目前移动技术还是无法采集到,无法提供的,现在这些可穿戴设备所采集的数据的级别还是较低的”。李天天曾多次强调“医疗移不动”的理论,在此次论坛中,他也说“医疗服务链条很长,不能做到所有服务在手机上,不能让所有的步骤都在手机上”。那移不动的医疗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进化:从MHealth到cHealth
在今年美国的移动医疗大会上提出了cHealth的概念,即连接医疗,连接医疗究竟是怎样进化了移动医疗,它连接的又是什么,李天天此次论坛上也针对这些问题为大家一一解惑。
首先,为什么说连接医疗是移动医疗的进化版?连接医疗的提出实际上打破了“把一切都搬到手机上”的移动医疗思维局限,李天天认为,“连接医疗并不强求说把所有服务全都放在手机完成,能移动就移动,移不动不用移动”,连接医疗强调实现的是数据的对接,即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实现各医疗层级的联通,我们还是要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但相较于原先单纯地强调“移动”的医疗形式,连接医疗似乎更加注重整个医疗系统从传统医疗到先进的医疗设备的联通。李天天说,连接医疗关注的是“更现实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真实数据的问题,“把数据连接起来,把人连接起来,把物连接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接医疗是移动医疗的扩展和深化。
第二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是连接医疗连接的是什么?李天天解释说连接医疗应该实现的有以下四个连接:设备的连接,即各种医疗设备的数据要互通;系统的连接,不同的操作系统间的数据也不应有隔阂;平台的连接,医院、药房、家里、甚至药品的研发数据都能实现对接。而最根本的在于数据的连接,“现在讲精准医疗,个体化医疗,其实核心是拿到患者个体化数据,根据数据进行这种个体化的服务”。
李天天表示,丁香医生诊所也是这些连接的积极尝试者。目前丁香园在福州有两家诊所,在杭州一家也已在近期做成,丁香园诊所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只聚焦在患者照护,而其他的环节则通过积极的第三方的连接来完成:“丁香园诊所的药房全部托管给上药,药师也由他们出”,“血样检测由迪安诊断和金域检测来做”,“心电图的分析我们交给上海四维”。除了和第三方服务的连接,丁香园诊所也在积极推进和智能硬件的连接,李天天表示“设备都已经到位了”。同时,李天天也介绍说,丁香园也实现了和微信的对接,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实现诊前的预约,诊后的支付。李天天还表示,“在慢性病的管理上,丁香园同样也在积极实现和不同平台不同服务机构进行对接,帮助患者远程管理血糖”。
李天天说,医疗“移不动不用移动,只要把数据对接过来就好了”。
数据: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关键
从移动医疗到连接医疗,医疗移不动的问题似乎解决了,可还有一座大山还压在那儿——数据的采集可没有那么好做。数据究竟有多重要,听树兰医疗CEO,OMAHA联盟发起人郑杰的一句话就知道了——“医疗的本质是信息处理,信息的源头是数据”。李天天在论坛中也提到数据采集所面临的三大挑战,即数据的不开放,数据标准的不统一,医疗健康服务的个性化带来无普适性的方案。
郑杰在论坛上说要实现家长式医疗的颠覆,要将“家长式医疗”转变为“民主协作医疗”,这其实和连接医疗的概念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说的也是数据和信息的事儿。而由郑杰发起创立的OMAHA联盟也在积极推动“把拥有个人数据的机构连接起来,把数据还给患者”。
郑杰介绍OMAHA目前已设立四大工作组:开放文化宣传工作组负责理念推广、调研统计;开放PHR格式工作组负责文档格式标准,即帮助确立医疗信息统一的读写文档格式;开放标准协作工作组致力于数据标准的确定,疾病代码的描述;而开源技术开放工作组则负责软件开发,即开发支持统一文档格式的浏览器或者读写器,并且在技术上保证之后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导入导出或者直接读取标准格式的文档。
郑杰表示,OMAHA现在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或者说社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设计、制定医疗数据的统一标准。郑杰认为连接医疗本质上就是大家共同遵循一种数据的格式标准和传输标准,而OMAHA目前重点推动的就是数据格式标准的建立。
OMAHA一直主张要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突围,而关于下端的力量要如何体现的问题,郑杰表示这需要产业生态的环境的形成。郑杰向健康点记者介绍,OMAHA在之前和健康报合作对医疗机构做了患者友好度指标的调查,而数据是否给到患者就是其中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郑杰也希望未来这种评价指标会成为大家的共识,“将数据给到患者这将成为医院的默认行为,否则不被社会认可,我们希望未来能上升到这一高度。当大家都支持这样一种理念的时候,数据的不开放就会显得是不合理的,最终倒逼信息的完全的开放。”
但郑杰也表示平台的统一“不是OMAHA要做的”,类似于树兰医疗提出的“个人生命云”,这是参与者自己的应用,“OMAHA里大家有各自的系统,但共同遵循标准的文档格式,让患者便于获取,也便于信息在机构间的流通”。OMAHA在现阶段更着力解决的似乎还是数据开放中技术上的问题,即医疗信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而郑杰也无奈地表示,“B端数据开放的思想和驱动力还是不够的”。诚然OMAHA已经提出了信息实现开放的可行途径,也着手为其铺设技术道路,但“上端”的口何时开,能开多少,还需要整个产业的推动。
李天天说,“数据开放的问题太大了”,郑杰说“信息实现共享最终成为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逐步去解开医疗移不动的麻团,去探索数据标准化的方法,移动医疗不怕移不动,但我们期待着信息开放的春天。(来源:健康点 作者:为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