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陈金雄:我为什么支持移动医疗
2015-11-17 14:24:12   来源:健康界   评论:0 点击:

  2015-11-10健康界作者:相海泉  这两天,医疗圈被一场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总裁张锐的对话刷屏了。互相打断18次更是作为一个爆点,被解读为传统医疗和移动医疗鸡同鸭讲的隔膜境地。网上立刻出现
  2015-11-10健康界作者:相海泉

  这两天,医疗圈被一场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总裁张锐的对话刷屏了。“互相打断18次”更是作为一个爆点,被解读为传统医疗和移动医疗鸡同鸭讲的隔膜境地。网上立刻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反对者们说,移动医疗无法保证质量和安全;支持者们则表示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11月8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陈金雄转发健康界网站关于上述对话的报道,并发表评论:“感觉两人时空不在一个维度上,或许5年以内王杉院长的观点是对的,放眼5年以后的医疗,也许张锐的观点更有代表性。”

  在医疗IT圈,持王杉类似观点者居多,这本无可厚非,在医院工作,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视早已深入骨髓。同样在医院工作的陈金雄,显然是少数派之一,他为什么支持移动医疗?11月9日,健康界对其进行了采访。

  颠覆式创新往往始于边缘和外部

  陈金雄首先回顾了近期的几个移动医疗传播热点,包括《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滴滴医生、段涛院长的《公立医院+互联网公司+资本,最可怕的组合》以及王杉和张锐的对话。

  “这几件事能在医疗圈刷屏,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尤其是医院管理、医疗信息化大咖王杉院长和春雨医生CEO张锐,能够在这样的场合讨论移动医疗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移动医疗的地位,它已经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两年甚至一年前,移动医疗的话题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陈金雄说:“我希望移动医疗能给医疗本身带来一种清新的、变革的力量。”

  颠覆式创新大概有以下共性:由外部力量打破,从边缘开始而不是核心领域,从利润率较低的领域切入。陈金雄说:“技术的创新才是行业或产业发生变革的最终推动力,农民的能力再怎么提升也产生不了工业革命,工人的能力再怎么提升也产生不了信息革命。”

  对于颠覆式创新,传统的态度一般是看不起、看不懂、不乐意等。“但是没有关系,总有一些低层次的需求需要这些东西。”

  陈金雄举例,手机的拍照功能,从最初的200万、300万像素,到现在的1000多万像素,可能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时候把卡机颠覆的。“摄影从业者、发烧友有更高的需求,但是手机易携带、集成,完全满足了绝大多数人拍照的需求,这就够了。”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或许手机连单反相机的很多功能都会颠覆。

  回到医疗领域,现阶段的移动医疗还没有触碰诊断、治疗、手术等核心医疗业务,只是做一些“医院看不上、不愿干的”预约挂号、智能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的推送、随访、轻问诊和健康管理等。

  “但是,任何创新都是要有切入点的,而且会慢慢进步和提升。”陈金雄说,随着系统智能的提升,医生、用户接受能力的提升,移动医疗一定会从现在的轻问诊发展到简单的疾病管理,进而进入医疗的核心领域。

  “以后的发展,可能是70%~80%的疾病都通过移动医疗在线上解决,只有特别复杂的疾病还需要面对面去找医生,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陈金雄反问。

  移动医疗是一个生态链,而非一部手机

  对于反对者祭出的杀手锏——“移动医疗无法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陈金雄认为,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是移动医疗的初衷之一,对于移动医疗,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生态链的角度去考虑。

  在与王杉的对话中,张锐说:“我们没有替医生看病,包括春雨医生在内的很多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提高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看病不一定每一次非要到医院去。”

  陈金雄特别提到张锐的上述发言,他觉得,移动医疗只是让看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不一定在医院里,也不一定面对面。他总结,医院三重职能:一是连接患者和医生;二是医疗业务协同;三是医疗责任主体,负责质量管理、流程优化和改进服务等。医生资源和质量控制确实是传统医院赖以生存的法宝,但只要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医生资源就会逐步被打破。“我认为医疗机构一定会长期存在,但其形式一定会多样化,包括第三方机构的崛起。”陈金雄抛出自己的主张。

  可穿戴设备有效的信息采集、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会帮助医生更好地提升医疗质量,而不是相反。“定速巡航、导航、倒车雷达、安全气囊……好的汽车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安全,而不是相反。凭什么说移动医疗会降低医疗质量和安全?质量控制一定只有围墙内的医院才能够做到吗?”陈金雄再次反问。

  在他看来,移动医疗从来都不只是手机+Wi-Fi,而是一个生态链,是一个由物联网、可穿戴设备、信息采集、大数据、智能医疗、精准医疗等多个概念组成的一个大生态链。除了技术方面,还有产业生态。产业需要更开放,需要有更多的配套政策,“最终目的是把人解放出来,同时有更高的质量和更好的体验。”

  陈金雄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迈向5P医学时代》一书中,提出了“医疗新生态”的概念。他认为,未来的医疗将会是健康诊疗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院内院外一体化、机器医生一体化。

  陈金雄说,未来看病会有三个要素。首先是自己,参与性非常重要,自己要懂一些医疗知识,管好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更有效的健康管理;其次是要找一个好一点的医生,“医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定是很重要,这点我不否认”;第三是重视利用移动医疗。“在未来,医生、智能诊疗结合移动互联网,会让好医生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服务更多的患者,而且智能诊疗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陈金雄总结。

  如果把2014年称为中国移动医疗元年的话,移动医疗还只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和重视,陈金雄觉得这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对移动医疗的判断,应该站在一个更长远的角度,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他认为,随着技术的完善、市场的开放和质量的提升,未来的移动医疗一定会越来越好。

  一位医疗IT从业者在谈到互联网对传统医疗行业的冲击时说:“我总会想起北京百货大楼之于大型超市,人们总会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时代变了’。”

  或许,新时代的帷幕正在缓缓拉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移动医疗圈寒风四起,该穿衣外出还是回屋上炕?
下一篇:张锐激辩王杉 争论移动医疗企业责任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