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突发疾病之前
2015-12-01 18:46:4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坦率讲,突发疾病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但随着移动医疗的不断进步,普通人也可以将这种危险系数降至最低,那么移动医疗到底能为突发疾病做些什么呢?
移动医疗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突发疾病之前
日前,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合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用户可以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四个城市,通过“滴滴出行”APP呼叫医生,距离最近的医生将第一时间上门问诊。
“滴滴医生”推出的目的是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压力,解决患者在大医院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困局,是分级诊疗的一个创新型应用。上门医生有全科医生也有分科医生,主要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或伤残人士。分析人士称,这种方式类似于国外存在已久的家庭医生,先对患者进行上门初步诊断,然后帮助患者进行科学就医。
“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医生上门,比如急救型。”滴滴专车华东市场总监唐意在此前的采访中介绍说。滴滴出行更多的是推动分级诊疗,避免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推动医改进行。
山海树科技媒体传播主管王海鹰也表示,急救在移动医疗方面的应用确实比较鸡肋,如果不幸发生意外,患者及家人首先想到的是找救护车,毕竟救护车上的医疗设备更加专业。另外,如果是患者孤身一人发病,也不存在呼叫医生帮助的可能性了。
由此可见,移动医疗在突发疾病的应用上,更多的是起到预防的作用。
国内移动医疗设备的诊断价值尚待提高
无论对于健康群体还是深受慢性疾病困扰的患者来说,健康管理是一项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移动医疗硬件的应用日益普遍,血糖、血压、心脏等移动医疗硬件的监测数据,能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血糖、血压的监测仪器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其所能提供的数据仍然仅存在参考意义,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大健康产业分析和评论网站村夫日记创始人赵衡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赵衡表示,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拥有临床诊断价值的移动医疗硬件,但国外已经研制出具有诊断价值的移动设备。美敦力公司发布的MyCareLink,是对起搏器远程监控的APP,依靠手持设备传输到移动智能设备上,据悉,这种监控APP可以远远超越任何一个专用设备的功能。
分析人士称,只有研制出具有诊断价值的移动医疗设备,才能打破行业的同质化,但由于市场的稳定性,很多公司并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制相关设备。
国内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困局
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如何保健,从而远离慢性疾病的困扰。应运而生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近几年在国际上不断掀起投资热潮,但在国内并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赵衡表示,由于小米手环的低价推销,国内整个市场发展因其价格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发展。根据IDC此前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占据了全球可穿戴设备24.6%的份额,出货量280万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仅靠一款小米手环。而去年同一时间,小米可穿戴设备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还是0,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超低定价是绝对分不开的。
当然,这只是赵衡的个人观点,记者并未此观点采访小米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差异化突破还要从数据的专业程度上入手。早在2013年,耐克出品的运动手环FuelBand就被美国消费者告上法庭,因其并不像广告中所宣传的“准确记录热量消耗和行走步数”。时隔两年后,这场诉讼终于达成了和解协议。耐克由于涉嫌违反了质保协议,因此承诺作出赔偿。
耐克的案例并非个案,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存在数据是否准确的疑问。赵衡表示,没有可靠的专业数据做支撑,可穿戴设备只能在价格和时尚消费上做文章,这样难免会带来不可持续的竞争。
“而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数据统计,更多的移动医疗APP仅只是将其作为附加项目去运营。因为找不到更好地突破同质化的手段,因此单独运行这一项目的APP很少,除非是像糖医生一样,拥有自己的血糖仪设备,有其独特的竞争资源。” 山海树科技媒体传播主管王海鹰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称,虽然因受限于国内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在紧急情况上还不存在更有效的应用,但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和国内投资观念的变化,一定会有资本愿意在这块领域进行长期投入,研制出更具备临床价值的硬件和可穿戴设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上一篇:中国生殖健康网助力推动移动医疗健康发展
下一篇:太极疗切入移动医疗细分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