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160:厚积薄发的移动医疗列强
2015-10-15 13:31: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从移动医疗第一只“独角兽”诞生以来,领域内的同类企业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从挂号切入的移动医疗公司,他们从流量入口变现的商业模式已经被证实可以跑通。深圳起家的就医160也是这当中的一员。亿欧网近日采访了就医160联合创始人王明,深入了解就医160的商业模式。
就医160简介
就医160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为罗宁政和王明。其产品主要面向医院端、医生端和患者端。就医160更为全面的产品线梳理如下图。

团队介绍
就医160的创始人兼CEO为罗宁政,联合创始人为王明。王明告诉亿欧网,在初期,就医160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直到2014年开始大规模扩张,到2014年底已经有200人,而到2015年9月,公司人数已经达到了500人,其中包括300人的线下团队和200多人的线上团队。其中包括众多来自腾讯、百度的优秀互联网人才。在未来,公司目标将建设2500人以上的团队。
融资历程
2012年5月获得启赋资本五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融资,当时估值2500万元;2014年5月获得启赋资本、北京阿普瑞投资等联合投资的2500万元A轮融资人民币,彼时估值1.55亿元,2015年5月获基石资本、光信资本共计1.3亿元人民币B轮投资,估值5.3亿元。
运营数据
据亿欧网了解,就医160在2015年3月19日宣布的数据为:截至4月20日,就医160平台成功挂号人次近3300万。亿欧网获得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9月):就医160平台从深圳、东莞、长沙、广州等城市逐步发展到北京、上海、香港、郑州、合肥、成都、武汉、南京等200多个城市;可挂号省份达到31个;服务医院1700多家,其中三甲医院达到560多家,在二级以上医院覆盖率高达40%,覆盖了全国三级以上医院的30%;服务医生数30多万;实名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累计挂号患者数超过4000万;累计成功挂号人次超过5000万;移动端挂号比例接近60%。
就医160发展的三个阶段
王明对亿欧网表示,“过去十年间,就医160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开拓医院、医生资源等医疗资源;二是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便捷的预约挂号等服务;三是将医患纳入就医160互联网医疗平台,建立一个连接医院、医生和患者的平台,打造中国人的网上医院。”
第一阶段:2005年-2009年,开拓医院和医生资源
就医160的创始人罗宁政和王明都有一定的医院背景。王明有着8年医疗IT技术背景,6年互联网研发及运营经验。因此这一阶段二人从自身的优势入手,抓住了“院内感染”这个痛点,开发了业内知名的“蓝蜻蜓医院感染监控系统”。此系统可以帮助医院自动采集病人实时诊疗数据,将易感人群和感染源进行识别,辅助医院对他们进行区分管理。时逢2003-2004年非典在全国范围爆发,此系统迅速接入5000家二级以上医院,为之后开发其他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医院关系基础。
但到了2005年,该业务成长速度减缓,而互联网正好兴起。于是,2006年就医160就将重心转到互联网上,推出了“就医160网”。当时的网站主要提供医院黄页及博客、医生博客及医患社区服务,发展依旧不乐观。
第二阶段:2010年-2012年,切入挂号市场
2009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从2009年11月起,所有公立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实名预约挂号服务。而卫生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公立医院均可与第三方中介合作开展预约挂号,但前提是不能向患者收取服务费用。2010年,卫生部又印发了《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若干意见》,对开展预约诊疗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这两个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第一批以挂号为切入口的移动医疗企业的兴起。从2010年开始,就医160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服务,到2012年底,公司实名注册用户超过30万。2012年,深圳市卫计委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网络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就医160成为深圳市卫计委指定的挂号平台,从此在移动医疗的战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打造网上医院
(1)亲密接触BAT等平台类公司
2015年1月,就医160和腾讯合作,接入微信”城市服务“下“医院挂号”入口;2015年4月,就医160和百度合作,双方实现流量和资源的互换;5月,就医160与阿里健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阿里健康用户提供挂号、加号、咨询服务等。巨头给流量带来的好处十分明显,据了解,每和一家巨头合作,其平台流量增长就会超过10%。
此外,就医160还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新浪爱问医生、360生活服务、搜狗生活服务等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他们提供挂号入口服务,形成流量导入。
(2)和医疗链条上的各方合作
就医160引入了医疗产业链条各类合作伙伴,如民营医院(深圳博爱集团)、体检机构(慈铭体检)、药商(康美药业)、医疗器械商、金融保险机构(民安保险)、医疗可穿戴设备商、健康管理机构(复星)等。
就医160还引入各类专科领域合作伙伴(比如糖尿病、心血管、肿瘤、妇幼、肝病、肾病、康复等)的合作,以拓展平台服务的深度和服务粘性。如和血糖高管的合作,将用户的实时体征和合适的糖尿病医生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就医闭环。
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构建一直是移动医疗领域“不能言说的伤”,而据称,就医160在深圳已经达到盈亏平衡。目前就医160的盈利主要是基于其平台上超过5000万的精准付费用户。其盈利来源主要有:①广告收入。一些非公医疗单位、保险机构、体检机构等单位会在就医160的网站上做宣传,公司按照展示时间收费。②对医生收费。医生在就医160的App上有偿回答用户问题的所得会按一定比例和平台分成。③对医疗机构收费。就医160会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资源对接服务,从中收取提成。包括但不限于:保险业务、专科转诊业务、基因检测业务、海外医疗业务等。④对第三方平台收费。第三方平台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会按照使用就医160平台资源的情况收取相应互联网技术服务费。⑤除以上四种,就医160还和智能设备厂商、医药企业等合作,从中收取一定费用。
就医160的十年发展历程可以用“厚积薄发”来形容,其前面近十年在医院端的积淀为之后拓展新的移动医疗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移动医疗的从业者正在为“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生为中心”的两难境地中举棋不定时,就医160已经通过在医院端的积累,完成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