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O2O是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2015-06-22 17:41:0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李文罡
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对移动医疗领域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行业投融资活动频繁,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展开移动医疗领域的跨界布局。
有数据显示,2014年 整个中国移动医疗的融资达到6.9亿,发生的可统计的投资事件73件。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融资逐渐呈现出从早期的A轮融资向B、C轮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意义在于提高效率
中卫基金是一家专注于医疗行业的创投机构。第一期资金规模3亿,目前已经全部投出,共投资11个项目,投资阶段主要集中在A轮,全部直投到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两大领域。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认为,“互联网+”对于医疗行业的意义不在于颠覆,而在于提高医疗行业的效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而这些正是中卫基金选择投资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
举例来说,西安盈谷科技是中卫基金投资案例中非常典型的一家,他们项目的核心是医学图像可视化和智能化处理及其网络化应用。具体来说,医疗影像的数据存储都非常大,少则几十兆,多则至少1G,以往数据都存储在医生工作站,同一家医院不同部门间也很难实现影像的实时分享和流通。而盈谷科技则通过创新模式,将医疗影像数据上传至云端,医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可以查看。
目前,盈谷科技已经和国内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已经完成部署,去年12月份与国内智慧城市计划发展迅速的无锡市政府达成合作,为无锡智慧城市提供医疗解决方案。未来,盈谷科技还计划将这样的技术扩展到普通患者。届时,患者可以不用带着他的医学影像片子,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只用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让医生看到他的三维的医学影像。
移动医疗行业发展需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像笔者,几乎每一个星期,至少会拿到两份有关移动医疗的商业计划书。可以说,现在的医疗创投市场,不排除有一些过热的成分。但是,如果整体看待国内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却还是在处在一个初期阶段。
例如,从行业集中度来说,移动医疗行业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细分领域,相对于电商、游戏、金融、视频而言,集中度还是较弱。
又如,从用户习惯来讲,移动医疗也正处于培养阶段。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我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为0.9亿,对比我国医疗高需求人群规模(2.2亿人)以及年就医总人次(约70亿人次),移动医疗显然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就笔者的观察,我国的移动医疗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难:
首先,行业监管。目前,我国医疗责任的归属不是那么清晰,政策还有很多的空白。而在移动医疗方面,更是有着许多制度性的障碍,如规定了现在的远程医疗必须是机构对机构之间进行远程诊断,而不能针对个人。
其次,用户的认知。由于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时日尚短,人们对其信赖的程度有待提高。
最后,人才的匮乏。目前,国内移动医疗创业项目中大多数都集中在APP的开发,这其实只是移动医疗行业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更有价值的领域是技术含量更高的系统软件、硬件的开发,如可穿戴应用设备。但这些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在我们实际接触中,曾多次发现某个项目的构想非常出色,但由于国内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最终无法将构想转变为现实。
未来移动医疗竞争将围绕4种模式展开
目前,我国的移动医疗应用按功能与受众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几类:一是预约挂号,如挂号网、健康之路;二是问诊咨询,如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三是医药服务,如1号药店、掌上药店等;四是资讯文献,如丁香园、丁香医生、药口袋;此外,还有诊后管理,如慢病辅助、医疗信息化等。
移动医疗的前期创业多集中在线上,目前逐渐有线上的项目向线下转移的趋势,如丁香园正在投建线下的丁香医生诊所,预计第一家“丁香医生”将于今年9月在杭州开业。同时,有很多线下的机构也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推行线上营销和线上用户管理,来提高
O2O(线上和线下)的应用。笔者认为,没有线下,线上走不远,没有线上,线下的营销速度、效率也很低。所以最好的模式就是针对患者与医生的“痛点”来做线上线下的互动,将医生、患者、医院、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健康医疗领域的参与者,结合在一起,移动医疗行业就会有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机会。由此,可以这样说,O2O才是移动医疗最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围绕移动医疗线上线下结合,投资机会也应运而生。但如何找到最具价值的投资项目?中卫基金在移动医疗投资中的经验和理念,主要是看重两个方面:
第一,聚焦于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像中卫基金就比较关注糖尿病、肿瘤、健康睡眠、儿童营养、孕产妇、运动健身、医疗美容等细分项目。
第二,注重整合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我们认为,整合O2O资源形成闭环,才有可能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移动医疗的竞争态势将很可能以4种商业模式展开:一是“抢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当中医生是最不可或缺的资源,未来谁抓住了医生的资源,谁将取得互联网医疗的胜利;二是“争入口”,用户入口、支付入口等,这也正是BAT争相布局互联网医疗的目的;三是“拼线下”,线下的机构和线上资源有机互动才能打开发展空间;四是“贴身体”,通过可穿戴式设备及时将信息上传到云端,对核心数据进行管理。
总之,对于移动医疗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只有抓住了上述4种竞争态势,才有希望在未来移动医疗市场中抢占先机。
(作者为中卫基金董事总经理、创始合伙人)
上一篇:百度医生签约一妇婴 互联网技术推动医疗服务升级
下一篇:微问诊:移动医疗服务新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