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移动医疗是一种美好的“憧憬”
2015-06-22 12:19: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5-06-19 11:49 来源:英大金融 编辑:倪晓琰中医养生  移动医疗领域一直站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就像投入湖心的一颗巨石,正在医疗行业激起千层浪,其产生的化学反应,逐渐打破传统医疗模式的坚冰
  2015-06-19 11:49 来源:英大金融 编辑:倪晓琰中医养生

  移动医疗领域一直站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就像投入湖心的一颗巨石,正在医疗行业激起千层浪,其产生的化学反应,逐渐打破传统医疗模式的坚冰,改变着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与其说是互联网在推动,不如说我们是被一种憧憬所鼓励、所引诱、所牵动。

  归根到底,这是一笔生意。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易观智库最新数据则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50.0%,预计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不会有任何一个投资者会对此说不。

  资本驱动下的投资热

  4月28日,华康移动医疗收获2亿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移动医疗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

  从海南省卫生厅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起步,华康移动医疗2012年下半年开发医疗APP应用“医生预约”,并于今年1月中旬升级为“就医宝”。通过与各家医院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排班数据无缝对接,实时更新专家号源,就医宝为患者提供线上随诊服务。华康目前已得到深圳、珠海、海南、黑龙江等多个省市卫计委授权,通过“就医宝”运营上述地区数百家公立医院的预约挂号、诊间支付等服务,累积了近300万注册用户,有超过1万名医生在线上参与随诊。

  该公司开发的另一款医务人员专用APP“医客”,目前已有三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入驻,他们可以通过这款APP跟踪、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能阅读临床资讯,与同行进行在线交流和学习。

  依托这两款分别连接医患两端的移动医疗应用,以及引入中华医学会、阿里健康、支付宝等合作伙伴,华康的业务布局已覆盖了医院诊前、诊中、诊后。

  虽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这并不影响华康的雄心壮志。在创始人刘波看来,对于未来的盈利模式,刘波认为,只要产品做好了,盈利模式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种开放倾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加入其中,移动医疗领域正迅速成为投资人的“名利场”。

  去年9月,小米投资牵手九安医疗旗下品牌iHealth,对其增资2500万美元。去年8月份,春雨医生宣布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之后不久,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投资。事实上,腾讯去年4月还携手九州通(600998,股吧)共同开发微信医药O2O“药急送”功能,随后陆续开通微信订阅号“好药师健康资讯”和微信服务号“好药师”,好药师微信小店开张后10天突破5000张订单。

  阿里则依托支付宝,围绕智能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推进“未来医院”,目前已签约多家上市公司,并在杭州、广州、昆明、中山等地启动医院试点。

  资本力量对移动医疗的热情拥抱,并非是中国的特色。2014年,美国投资者同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互联网医疗领域。根据美国著名互联网医疗孵化器RockHealth发布的互联网医疗投资报告,投资者最青睐的三类医疗公司是电子健身追踪器和健康设备生产企业、医生在线预约平台、电子病历服务商,全部与移动医疗有关。

  政策引导下的技术流

  目前移动医疗市场主要集中了三方面的力量:借势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以及互联网巨头。而在舆论场中,互联网巨头的一举一动最受关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固然是原因之一,政策引导更是不容忽视的背后巨手。

  一经马化腾提出,复由李克强总理倡导,“互联网”概念一时之间成了“当红炸子鸡”。移动医疗无疑是一个风口。作为传统行业中典型资源分配不均、管制严格的行业,医疗产业改革需求强烈,而投资者亦纷纷垂涎其商业潜质久矣。因此,当“两会”报告明确提及鼓励移动互联网消费和鼓励医疗改革时,在政策倾向和资源分配上,移动医疗行业,或者说是投资人收获了相当大的政治信心。

  暂且放下政治姿态,我们同时会注意到,2014年几乎可以被视为是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元年。中国的百度、阿里、腾讯,外国的苹果、谷歌,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大张旗鼓地在移动医疗领域搞起“圈地运动”。

2014年几乎可以被视为是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元年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些“技术性”潮流之外,管理学也在试图介入。不断有咨询公司对移动医疗的趋势和现状进行评估,试图挖掘出其发展规律。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或许是下面这份报告:TonyKane咨询公司提出了成功开发移动医疗项目的“六步曲”,仿佛按图索骥就可以成功。第一,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第二,确认核心利益相关者,确保各方获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步骤;第三,构建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第四,提出简单的方案;第五,确定目标,构建模式,实现技术传递;第六,衡量并改进。

  喧嚣之下的道路选择

  咨询公司已经指出,房地产商、互联网公司、保险公司和医院有望在移动医疗领域成为最大的商业势力。“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似乎赋予其一切皆有可能的想象空间,一切都是喧哗与骚动,而将来如何,全部是不可知。

  回顾2014年,资本市场至少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首先是催生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其次,无论是在商业场还是名利场,亦或是舆论场,人们普遍接受“移动医疗”这样一个概念,并且自以为理解了它。第三,医院不再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自由医生这样的新生概念,让人们看到产业创新的可能性,甚至有一种“思想解放”的刺激感。

  但在移动医疗的策源地美国,移动医疗的“分水岭”来得更早一些。观察者指出,在医改政策和现代科技的双重驱动下,美国移动医疗行业的趋势之一是,手机App应用分化出“软化”和“硬化”两种路径。“软化”是指,手机应用和传统医疗信息系统深度融合,不可能独自开疆拓土。与此同时,传统医疗信息化服务商通过收购或独立研发,把App作为其系统服务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竞争优势上添加“移动化”元素。“硬化”则是指,App和硬件产品深度融合,从可穿戴设备上寻找到新的捷径,不但延续其独立性,而且变得时尚可亲。

  从技术性角度衡量,所谓软化,其实是App数据展示能力和HIS系统数据分析能力的结合。所谓硬化,则是充分利用App借助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采集能力,再次发挥其数据管理能力的优势。无巧不成书。《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在归纳分析了2010年到2014年的61起医疗领域投资事件后发现,借助硬件设备,移动医疗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也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移动医疗如今正在成为一个时髦的产业。如果谁还把看病吃药视为传统行业,那么就一定会被“新常态”下的投资模式所抛弃。不过,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身也存在一些未知的特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完善。就像阿里“未来医院”的时间表一样,我们要想看到移动医疗走下秀台,变成人们可以买到的成衣,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或许更久。

相关热词搜索:医疗

上一篇:资本如潮涌移动医疗做飞猪尚存疑
下一篇:宝莱特:血透生态圈坚定的践行者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