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走向云端 如何提供有效医疗服务?
2015-06-07 23:53:32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据《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移动医疗APP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

在现有医疗体制的束缚下,一些谋求自由发展的医生正在探索一条脱离体制,并将互联网与医疗行业融合的创新之路。但也有人并不看好,脱离面对面就诊传统的医疗,在硬件支撑方面还需完善,对于用户信任度、信息化规模、盈利模式等都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当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医疗”是其中最有前景和最有规模的一个产业,但同时也是最难做的一个产业。
改善资源配置,助力医生自由执业
很多人对当前医疗状况的描述是这样的:三甲医院门庭若市,非三甲则冷冷清清;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资源的不平衡,使专家教授多在做基层医生的工作,疑难杂症无时间做,基层医生则无事可做。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胡琪祥告诉《东方企业家》:“我在三甲医院工作了15年,可以说医疗体制内的从业经历培养了我,但是我越来越意识医院一刀切的指标考核,医生必须临床科研两手抓,真正专注于服务患者的时间很有限,尤其对中医而言,自古以来张仲景、华佗都是自由医者,所以一个月之前我跳离了体制。”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脱离体制,刚毕业就想跳离医疗体制是不太现实的。
一般而言,当医生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如果有自由执业的诉求,那移动医疗不失为一个可以尝试的模式。在严氏针灸第七代传人严晨看来:“要跳脱体制自由执业的医生需要有独到的医疗手段,兼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最好还有一定的营销经验。说白了,智商、情商、财商,一个不能少。”
某种程度上,移动医疗APP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医疗模式,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扩展了医患双方的选择空间,对于一些常规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患者可以通过网上就诊问药、降低成本,除非病情有很大的波动,常规性的问诊便可省去排队挂号的繁琐步骤。但是要想更广范围的推广,建立用户的黏性,就需要强化医患间的信任。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宏伟告诉《东方企业家》:“体制内的规范化管理,人才资源的集聚是体制外不可比拟的优势,三甲医院是政府给予的认可,患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信任,医生一旦选择脱离体制,要想让患者产生信任,除了有效沟通之外,也可以尝试谋求政策上的扶持,医生治病救人是不应该有区别的,对于一些自由执业的医生、民营医院也应该适度的给予关注。”此外,对于难以替代面诊、医生资质难以核实、个人健康隐私泄露等问题,则是技术上需要弥补的漏洞,移动医疗是IT技术与传统医疗的创新结合。
服务创新和硬件更新一个都不能少
严晨认为,目前一部分医生试图跳离体制,就跟上世纪80年代全民下海经商一样,主要看个人“水性”如何。当下的医疗行业发展的确提供了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但是要想做好,硬件和服务都要跟得上。
“从硬件设备上讲,互联网的结合可以提供医疗健康数据采集,包括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对于同类疾病的案例数据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要达到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医疗,目前硬件的医疗专业化配备还不能支撑。”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张宏伟这样告诉《东方企业家》。
传统的医疗服务中,医生需要查看患者整体情况、面色,包括舌苔;针对一些特别病症,主要是闻气味、听声音;尤其中医的诊疗要切脉。互联网医疗需要满足医疗行业专业化的诊治需求,这都是要突破的技术难点,单单要实现网上切脉,就需要在脉搏仪研究上花些功夫了。目前来看,移动医疗还不能解决专业性较高的疾病或者是疑难杂症,只能受用于一部分常规疾病的治疗。
当互联网碰上传统医疗,医患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增强,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就诊的医生,在沟通过程中,医患双方建立互相信任,相对来说这样的服务会更令人舒服。仅仅这样还是不够,互联网产品的根本还是服务,移动医疗如何创新性地服务用户?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胡琪祥提出了这样的设想:“海派中医对于普遍困扰人们的‘三高’、‘四高’症状,研究了很具体的治疗方案,可以把治疗方法提炼出来,打造一款移动医疗APP。”
医生将自己所长,通过跟全市范围内的体检中心、门诊合作,传授精髓的治疗理念,患者注册上传体检报告后,权衡具体情况,推荐到距离最近的认证合作点就诊,一段时间后看看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还遗留下来,再通过面对面约诊进行个性化治疗,这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获得便捷的服务。在胡琪祥看来,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可以给中医发展模式带来颠覆式的创新。
上一篇:移动医疗创业如何摆脱“莫比乌斯环”困境?
下一篇:移动医疗:顺从还是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