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促使医疗资源下沉,必须依靠开放市场
2015-06-07 23:53:32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进一步降低社会办医“门槛”,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确,中国医改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均等化,即聚集在大城市的优质公立医院如何能够将资源下沉的问题。然而,从利益逻辑的角度出发,大型公立医院没有下沉资源的真正动力。所以,要解决资源相对均衡的问题,必须依靠其他办法。
既然不能主动下沉,那么就只能开辟新的力量。社会办医也就成为最直接便捷的途径。鼓励社会办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目前各地政府对于医院的规划较为死板,所以简化医疗机构设立审批,取消床位规模等前置条件,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取消数量和地点限制,这一宏观性的政策松绑就显得尤为重要。紧接着,兴办医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钱从哪里来又成为一个难题。于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第二点是要支持通过股权、项目融资等筹集社会办医开办费和发展资金,并且,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
医疗资源是一个系统性的资源链条,医药分离是其一,诊断过程中医生望闻问切和检测设备的使用也需要分而视之。所以,促进民办医院的兴起,检验检查设备的共享就很关键。会议强调第三点,要探索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回应的正是上述问题。国务院要求试点区域注册和备案管理,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这里的逻辑在于,只有检验检查设备放开了,医生的多点执业才有实现的可能。可以说,从允许社会办医,到资金筹措方式,再到促进设备开放,都是一脉相承的,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医生,使得他们可以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
除此之外,会议还有两点亦非常关键:要落实社会办医各项税收优惠,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在职称评定、课题招标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要完善监管,建立退出机制,严打非法行医、过度医疗等。真心实意扶持社会办医。
就目前来看,大型公立医院与医生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生的职称评定、课题研究都与公立医院捆绑在了一起。而缺乏科研和职称,医生的职业成长将变得没有规范,纵使有一个自由流动的心,也基本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此外,医保定点的问题也很突出,没有医保,民营医院的客流就无法保障,社会办医的产业规模也就备受限制。
至于监管上的严苛,这一点自不必说,但前提在于理顺公立与民营医院的秩序,明确在基础性的制度上一视同仁,例如检验检查设备的共享,医保定点的公平覆盖,以及科研职称资源的分配,这样才能呼唤一个强势监管部门的出现。
依靠政府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这注定是一个分外艰辛的过程。如何借市场的工具,四两拨千斤,实现更为均等的资源分配形态,也许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医疗可以带来有益的冲击。目前较为火爆的移动医疗产品,基本的态势都是期待通过互联网的作用来实现患者看病的便捷和高性价比。这其中,促进医生资源的下沉,势必带出了检查设备资源的下沉问题。于是,基础性制度的公平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共同的呼声。
在医改的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被认为是主体,然而,这中间的部分医院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却也在客观上构成了对医疗资源下沉的阻力。公立医院对医生的捆绑,对医疗设备的独占,都戳中了互联网医疗的痛处。不过,实际上,拥抱而不是拒绝创新,这恰恰是公立医院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公立医院自认为医院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的同时,互联网医疗正在撕开一个口子,如果公立医院继续将互联网看做是一种工具,而非新的游戏规则,那么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为此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代价。互联网对公立医院的冲击就不是渗透,而是一种颠覆。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