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成功关键在于用户的黏性
2015-05-28 16:44: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4年是移动医疗元年,吸引了非常多投资,也有很多项目和很多人投入到这一领域。实际上,移动医疗领域很早就有企业涉及,“丁香园”自2003年开始创业,“好大夫”从2006年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然而,为什么这些企业做了这么久却没能火起来?原因是用户数都很少,做了十几年只有百万级的用户。
移动医疗运营非常困难,这个难度在于能不能吸引足够的用户,并且是有黏性的用户。仅仅是注册人数很多,但是没有人使用也是不行的。当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医疗”是其中最有前景和最有规模的一个产业,但同时也是最难做的一个产业。
有些创业项目瞄准了健康管理、糖尿病管理和医患沟通等市场空间大又热门的领域,尽管在产品形态和功能有一定创新,但核心的产品功能高度同质化,缺少线下服务O2O的闭环能力,还看不到解决医生患者黏性的有力招数。
对一个初创团队来说,打通医疗机构、社区、硬件和患者是完不成的使命,更别说去与实力雄厚的“春雨医生”、“东软熙康”或有腾讯撑腰的“糖护士”之类的项目竞争。纵使面对千亿级的市场,人稀钱少的小创业团队是看得见却吃不着的。
此外,有些项目过于依赖过去业务的资源和关系,产品虽然布满APP、移动、闭环、数据等热词,但也能感觉到产品就是原有业务在移动端延伸。不管创始团队原来是药企、器械、培训或IT供应商,都认为原来的客户会自动转到APP并自发滚动成社区或平台,简单把线下的交易逻辑搬到线上,忽略了线下与线上生态的差异、客户和用户的概念不同。
这类产品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盈利模式非常清楚,它们对眼前支付方的利益考虑充分,但终端患者的利益并不在首要。例如,慢病管理项目过于重视药企,健康管理项目过于依赖保险,医患咨询过于依靠电商等。
移动医疗创业是商业行为没错,但它本身不是赚快钱的行当,投身其中必须要有点悲天悯人的情怀。就像药企流传的乔治·默克的名言“药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只要坚守这一点,利润就会滚滚而来”。互联网行业的利他精神更是如此,否则就没有谷歌的今天。也许创业开始离钱远一点,未来会离钱更近。
移动医疗狂热是好事,无论项目最后能不能成,通过创业者和风险资本的努力,它都会给中国臃肿的医疗体系进步当一块铺路小石。无论诸多移动医疗创业者中赢家是谁,还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因为医生和患者才是最庞大最权威的评委团。(作者系医药作家,本文是作者于5月16日在上海交大-法国KEDGE商学院医疗产业论坛的演讲,商报记者徐志凤整理)
上一篇:移动医疗:让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
下一篇:聚焦智能终端发展 共话移动应用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