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注定的下一个大热点
2015-05-06 18:48: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图为熊三木与英途创始人邓亚平合影
【能力圈按:本文作者熊三木即熊书记,曾经的媒体人,现在边投资边实干,明道、赞赏、一条等都是他参与的项目,潜力巨大。这次看硅谷移动医疗,非常认真,刚一回国就铸出长文,甚是让其他团友惊叹。】
英途安排的硅谷移动医疗考察,一周时间,走马观花看了19家企业。既有google、intel、samsung这样的大企业,也有类似smart patients只有五个半人的早期创业企业。
怎么说呢?熊书记非医疗领域专家,仅从专业病人和业余投资人角度,简单归纳,就是“一个追不上,两个有希望,下个大热点 ”。
涉及医疗创业创新,仍然是解决病人这个中心,与“医生,医院和药、设备、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此次考察,重点还是三类:
首先,基础设备和技术突破类。类似google的纳米级粒子进入体内靶向治疗,和带芯片隐形眼镜监测管理血糖等生化指标,国内追不上,看来也不必追,享受人类科学创造成果就可以。反正此前几十年,根据我的无知,除了青蒿素外,中国对基础医疗技术突破贡献基本为零;
其次,医疗辅助类工具,基本是智能硬件+移动应用。这次看了不少,从血糖血压的移动监测和数据收集,到孕妇孕期关键指标远程监测,以及一体化生化指标检测智能仪。这一块,主要是合成现有技术和解决方案,国内完全可以驾驭。无非提醒的是,类似手表这种大路货可穿戴设备,就不要去搞了,小垂直领域的还有机会。这次有个意外发现,一个叫做ihealth专攻智能血糖、血压、血氧和体重仪的硅谷创业企业,算是苹果的战略合作伙伴,竟然是国内上市公司九安医疗创办的(创始人刘毅还是合肥老乡)。作为一间五六年前伴随苹果在硅谷土生土长的智能医疗企业,无论是产品成熟度,工业设计,还是与苹果的合作关系,都有优势(ihealth这商标也值8000万美元)。难怪其母体上市公司九安,利润不大,近来也市值过百亿了。
第三,是移动终端+社交网络,在医疗领域的商业应用模式创新,主要聚焦解决信息对称和效率提升。这些,类似国内春雨掌上医生,好大夫,有病人社区(比如patients like me,smart patients,medhelp),有医生社区,有移动问诊(better doctor,health tap),用药评价(iodine)。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是,尽管也有巨大的固有利益体系,但鼓励医疗领域创新的大环境看起来不错,法无禁止就可做,移动问诊,移动处方,医药电子商务是打通的。此外,保险公司在整个生态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其实,我们此行同学里,药品电子商务一号药店(一号店创始人于刚再创业项目),健客网规模都已经在5-10亿且高速发展,医生社区的唯医(针对国内13万骨科医生的案例交流,互相培训,视频教学,已经吸纳6万骨科大夫,俨然是此领域最大社区和影响力来源。够垂直够聚焦,这个我非常看好),与腾讯微信合作的糖大夫智能血糖仪,水平和发展都不弱于我们拜访的硅谷企业,甚至更强。这都是在第二、三领域创业创新的。
事实上,并不需要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只要不干涉少干涉,中国的企业就可以自己野蛮生长。政府在公共利益之外,特别是经济领域,就像空气,非常重要,缺之不可,但一旦看到政府的身影,就像你看到空气了,有颜色了,那一定是被污染了。在中国医疗领域创业创新,最大的敌人,就是政府和背后的既有利益方。这一点,应该是所有想在此领域创业投资的朋友,首先需要清醒认识的。这个反扑,绝对大于滴滴快的uber在交通领域遭遇到的。
另外,熊书记自己看到的,有一个小的挑战和机会,就是智能硬件渗透到比如慢病管理以后,如何解决病人和医生的远程服务?智能血糖仪,帮助更好管理病人血糖数据,以及督促病人自身甚至家庭,一起来监督控制血糖(饮食运动药物),能发挥一定运用,但只要不连接医生的远程长期服务,价值就没那么大。这也算o2o吧,但突破现行体制和医院的藩篱,确实很难。
移动医疗创业创新的意义,除了对解决现有,具体问题有帮助,熊书记的理解,所有基于医疗大数据(人体,药物和技术解决方案)长期收集和分析挖掘的努力,对一般个体现在没什么,但是对于整体医疗基础性突破,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找到人类医疗革命性突破方法,前提就是长期海量数据。
实地亲身考察,除了多花小十万费用外,和研究资料有什么区别?呵呵,熊书记觉得吧,一是集中性,一次性把这个领域集中强制密集地学习了。二是现场感,由创始人,在企业现场,拿着实际产品,解说和讨论,当然不一样。三是考察团成员本身的交流与人脉建立,30多位同学,几乎一网打尽所有国内移动医疗创新企业。大家在一起,一周学习交流生活,须臾不离,无论业余提升,还是感情建立,都是别的途径很难实现的。估计,已经发展出几对合作关系了。
熊书记当时报名英途这个团,有点犹豫,一是毕竟费用不低,二是怕像很多其他项目那样,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浪费时间。但体会下来,觉得超出预期。内容专业,安排拜访的企业都很棒,每天4个,满满当当;服务专业,英途的创始人邓亚平(男的)曾经在《中国企业家》负责活动和会务,这次的团队成员张磊(负责业务),米丽娇(负责服务),说中国话,酷似乔布斯的落地服务老外tony,都是超一流的,专业且真诚热情,非常难得。专门从上海飞来的翻译,比市场价格贵几倍,但是相当专业、敬业,水平直逼国家会议同声传译。在生活上的安排,舒适有特色,但并不过分讲究豪华,毕竟都是创业的人,不是土豪。这点熊书记觉得非常喜欢。
一个花絮,我们这次对于大团队迟到问题的解决,创新了很管用的办法,就是迟到1分钟罚款100元,微信红包,任何理由不能例外。第一二次,还有一些迟到三五分钟的,马上发红包抢红包。后来近40人,几乎一次都没有迟到的。集体活动,最讨厌的痼疾就这么被攻破了。后来没有迟到红包,大家伙儿伙找理由发红包,一路上发了几百个,纯属找乐,真是一次红包发到和抢到手都软了的旅程。今后公司管理,可以借鉴,一是必有奖罚,二是规则明确透明绝不含混,三是立即兑现不拖沓。
如果说遗憾,就是没有拜访美国基础医疗创新圣地的圣地亚哥。据说,在那里,已经实现多项人类医学重大突破。等着英途今后安排吧。
移动医疗,一定是下一个创业大热点。无论敌人多么强大顽固。
国内创业和投资的朋友,有机会参加一两次英途组织的主题考察,比如硅谷,以色列的智能硬件考察,移动医疗考察,未来可能还有的互联网金融,分享经济和工业设计考察,那是相当不错的。熊书记没拿广告费,纯属自愿为英途而安利。
上一篇:移动医疗同质化泛滥 如何避免等死模式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 医生价值如何演化
